每种文化的语言文字都是一种“活化石”,其内记载和沉淀了创造该文字的民族的许多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系统剖析一种文字的字形与字义,揭示蕴藏在文字中的丰富文化心理内涵,常常是准确把握该民族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语义分析法是用来研究文字中蕴含的民族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且在中国文化中,汉字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心理内涵,其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更应该得到重视和推广。
(二)内容分析法
如果说语义分析法是着重于对某一汉字进行分析的技术,那么,内容分析法则是着重于对某一或某些文本进行分析的技术。内容分析法最早产生于新闻传播学领域,是一种对传播信息的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它适用于对一切可以记录与保存并且有价值的文献进行研究。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曾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享誉全球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就是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及其咨询公司运用内容分析法,在对200份美国报纸进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写成的。国内学者乐国安、陈浩和张彦彦曾基于传媒学中对报纸的分析方式,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天津当地较有影响力的两份日报《今晚报》和《每日新报》上的“征婚启事”栏目内容以及美国波士顿发行量较大的《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Newspaper)和《波士顿先驱报》(Boston Herald Newspaper)中的“个人广告”(“Personal Advertisement”)栏目中涉及征婚的内容,探究了跨文化背景下择偶心理机制的差异。[37]